含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事实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遭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进步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事实上社会已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原因在不断进步壮大,在社会进步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是什么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形成过程:(1)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半殖民地化来看,鸦片战争将来,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紧急的破坏,中国在政治上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尤其是列强打造的租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权限以外,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推行侵华政策的基地。从半封建化来看,鸦片战争后,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一方面,东南沿海区域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家庭手工业遭到外来产品的巨大冲击,其次,以丝茶为主的农商品日益产品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权势从沿海深入到中国大陆,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如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通过清政府直接控制中国;英俄侵吞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成立总理衙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任命英国人为海关总税务司,使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落入外国人手里;另外,赫德曾向总理衙门递交一篇《局外旁观论》,还推荐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干预中国的内政外交。这一时期,因为洋务派多方依靠洋人,引进西方技术和设施,为外国扩大经济侵略提供了便利,加上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大大加剧,外国产品充斥国内市场。首次鸦片战争之后,洋货输入并未打开局面,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封建自然经济在外国产品冲击的大潮下终于败下阵来,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商品加速产品化。同时,因为失去海关保护,民族工业的进步步履蹒跚。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产品销售市场和材料掠夺地。
(3)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不只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如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加剧了中国边疆危机;允许法国在中国投资建筑铁路,不只有益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而且为列强通过铁路向中国境内渗透,加大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和瓜分中国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款》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第一,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权势。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权势范围,妄图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权势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大陆。第二,巨额赔款不只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紧急妨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进步。当然,甲午战争将来,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和列强对华投资的增加,封建自然经济越来越走向消亡。尤其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后,从根本上不断瓦解着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代表了中国半封建化的势必走向,是历史的进步。